近年来,XX市以构建“1535”生态经济体系为统领,着力实施公共文化培育、非遗文化价值提升和文旅融合发展三项工程,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推动XX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XX市严格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指标体系,科学谋划、精心部署、创新推进,建成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其中,建成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二级图书馆1个,乡镇标准文化站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0个、农家书屋70个、农民文化大院14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自治区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各类文化企业148家。2022年在建非遗传承基地一所,谋划建设数字文化馆一个。通过场馆免费开放、线上数字文化资源开放和各类文化活动,构建起以XX市本级文化阵地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支撑,以农民文化大院、文艺团队为重要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格局,不断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是文化遗产价值创新转换。XX市在契合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内在需求基础上,努力实现更具有现代意义的传播效果和商业价值。依托传承基地,XX窑古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创新开发非遗产品,研发红色革命题材雕塑、笔筒、民族团结题材工艺瓷盘30余种,作品获第一届全国官窑瓷器烧制大赛银奖、入选13届浙江非遗博览会大赛。吴氏铁器锻造技艺传承人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宣传渠道,铁器远销四川、山东等地,实现了知名度质的飞跃。唐氏羊羔酒酿造技艺酿造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成功注册“灵州唐氏”酒类商标,唐氏羊羔酒非遗纪录片走俏市场。同时,XX市还积极探索“非遗+直播”的新形式,组织非遗项目参与电商年货节直播,积极拓宽非遗传播途径。
三是“文化+”促进产业融合。XX市按照文化与特色产业结合、“文化+旅游”深入融合的发展思路,着力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在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做靓水洞沟、长流水等精品旅游景区(点)的同时,成功打造农民丰收节、黄河金岸文化旅游节、冰雪旅游节、乡村文化旅游节、西湖水上之夜等节庆品牌文旅活动;坚持项目带动,建成一批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催生新型业态、实现文化品牌“走出去”的重点项目,在建续建XX市文化馆文昌阁非遗传承基地项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明长城横城至花马池(银川段)文化旅游廊道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XX市段)等项目;此外,加强XX长枣、水洞沟石器、XX窑古瓷、黄河玉、羊绒制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开发旅游特色商品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