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推深做实“林长制”真正实现“林长治”
近年来,XX市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抓住“关键少数”、“点线面”协同、“谋护督”结合,严守生态底线,深度聚焦护绿、增绿、用绿、活绿“四篇文章”,以“林长制”促“林长治”,推进林长制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
一、抓住“关键少数”,全力构建林长体系。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形成“头雁效应”,全面推行林长制。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将全面推行林长制作为重点任务,专题研究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印发实施意见,建立四级林长体系,设立各级林长2470名,实现林草管护责任全覆盖,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带头巡林护林,高位高压推动林长制工作,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二是凝聚工作合力。制定林长会议制度等5项配套制度,保障林长制工作常态化有序有效运行;建立“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推动形成检察监督与行政履职同向发力的林草生态保护新格局;整合各部门力量,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保护有力的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三是创新工作举措。在全省率先制定编码规则,赋予林长制公示牌唯一“身份证”。开设林长制网络专栏,发布工作动态,公布举报热线,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启动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建设,着力推进林草资源管护由传统化向数字化、智慧化变革与创新。
二、“点线面”协同,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全面推进“一屏一带一廊一城”生态功能区建设,以林草重点工程项目为切入点,专题研究部署,按期巡林督导,赋能林草发展,推动林长制从“建制”向“见效”跃迁。一是“点”上用功。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全面推行林长制重点工作任务,市域统筹、城乡一体、四级联运,以生态惠民、绿色富民为核心,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增进居民生态福祉为目标,加快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着力打造林城相彰、林村相依、林水相映、林山相融、林沙相伴、林路相随、林田相护的绿色城市。二是“线”上发力。把国家储备林项目纳入林长工作范畴,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全省率先推进国家级储备林项目建设,项目总体规划获国家林草局单报单批,概算投资165亿元,计划利用4年分期建设国家储备林138万亩,首期投资8.97亿元落地甘州。全省唯一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落地XX,总投资3亿元,为打造河西走廊干旱区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规模化推进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三是“面”上开花。2021年,全市实施绿化重点示范工程27处,建成文冠果示范基地6个,共完成林草生态修复建设266.18万亩,林草资源总量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在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林草产业的基础上,率先完成VCS林业碳汇注册交易,实现首期收益450多万元,2021年林草总产值达到32亿元。
三、“谋护督”结合,提升林草发展水平。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紧贴“林”字谋发展,紧扣“长”字强管护,紧盯“制”字抓落实,坚决筑牢守好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一是提前谋划布局。抢抓“双重”规划实施机遇,XX市整体纳入国家林草局《“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科学谋划,编报完成总投资14.31亿元,总规模614.32万亩的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今年计划投资19.2亿元,完成林草生态修复建设任务262万亩,并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补助、甘肃省河西地区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草光互补光伏发电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全面助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创新管护模式。依托“XX市森林和草原资源综合管护信息系统”,加大与中科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力度,紧扣林草资源保护管理,以数字技术赋能林长制,不断提升及时感知、精准溯源、快速处理的智慧治理能力,着力打造XX市生态本底数据库和信息网络体系,加快推进林业智慧化建设步伐。三是加强监督考核。根据本地区林草资源实际,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建立差异化、动态化、科学化的考评体系,将林长制履职情况作为党政年度工作绩效考评、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强化林长制考核结果运用,推动林长责任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