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好农村路”建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交通为民理念,突出高质量发展主线,立足巩固“双通”指标,拓展提升“引领”功能,全市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科学规划,构建级配合理的路网结构。按照“城乡统筹、干支衔接、镇村连接、串点成线、连线成环”的原则,编制了《XX市农村公路网规划(2018-2035)》和自然村组路“一张图”项目库,为科学有序建设奠定了基础。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将农村公路建设与国、省干线、旅游公路统筹谋划,与路网周边群众聚集、农业、畜牧、旅游产业、工业园区发展等配套互动,在全市公路网框架下布局、衍伸、完善农村公路,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空间布局。至目前,已建成硬化县、乡、村道和自然村组道路13285公里,行政等级与技术等级协调的农村公路网络,农民群众“出门有路、抬脚上车”成为现实。
二、有序建设,凸显发展为民的项目理念。一是巩固提升脱贫成色。我市2016年底已经实现全市建制村通硬化路,但由于部分道路修建时间较长,硬化标准不高、畅返不畅、路面病害等问题仍然存在。近年来,通过积极争取,“十三五”累计落实建制村、“千村美丽”示范村道路等补助资金9.6亿元,实施各类农村公路项目1257个2410.7公里,高标准完成了交通脱贫任务。二是固强补弱助力振兴。按照“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倾斜”的要求,今年全市“硬化400公里自然村(组)路、创建1个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示范县和打造7条特色农村示范路”的交通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甘州区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已经交通运输部公示,临泽、高台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工作积极推进,市本级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工作稳步开展。三是多措并举筹资建设。在村组道路建设上推行“四个一点”筹资方式,即上级部门补一点、县区财政出一点、乡村组织筹一点、农民群众集一点,2021年县乡村共筹集1.28亿元资金用村组道路建设。在县乡道建设上推行“资源换资金”“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捆绑”等“建养一体化”模式建设农村公路,先后实施高台县高阿公路、临泽县临平公路、山丹县清平公路一期工程等3个县乡道改造项目,投资3.99亿元,改造75.59公里。四是因地制宜创新建设。临泽县采用EPC(设计施工总承包)的建设模式,将全县123公里村组道路项目打包招标,统一布设施工工区,全县一体推进;甘州区采用区统筹规划设计、乡镇担任业主实施、群众参与监督和以工代赈建设模式,各方动员修好群众家门口的路;民乐县发挥县级交通融资平台作用,开展示范路建设,很好地解决了融资难题。
三、依法管养,打造责任匹配的良性机制。一是健全体系抓管养。不断强化县区政府主体责任,完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配合,专业与协管结合”的农村公路管理机制,通过机构改革,优化设立了县区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管理体系健全完善。二是靠实责任抓管养。大力推进路长制,设立三级路长1043名,强化了各级行政负责人管路护路的责任意识。把路长履职和执法巡查监督相结合,从严从快开展公路违章建筑、乱开道口、打场晒粮等现象治理,严格查处侵占、损坏公路的违法违章案件和公路“三乱”,有效保护了农村公路路产路权。三是落实资金抓管养。制定下发《XX市农村公路社会化养护工作实施方案》《XX市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了经费保障机制。市、县两级政府全力落实7351和1:8的农村公路养护配套资金,农村公路通行能力明显提升。四是深化改革抓管养。推行社会化养护管理工作,公开招标专业化养护公司进行公路养护,形成了政府监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农村公路养护新体制;村道的日常保洁和路肩边坡整修采取组织村民集体清扫、分段承包农户养护、补助农村低保户保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通过多种方式齐头并进,养护资金使用效率大幅提升,养护质量不断改善。
四、路运协同,描绘运输服务的升级版本。坚持“路站运一体化”思路,以乡镇汽车站和建制村停靠站建设为重点,加大农村客运站点在经济重镇、人口密集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的布局,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运输网络。创新农村客运运营模式,统筹推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预约响应等组织模式,引导客运企业根据乡村人口数量变化调整班线车辆,选择合适线路进行车辆小型化,全市建制村通客车率保持在100%。推进客货邮进一步融合,临泽县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创建示范县,县内共开通5条运邮线路,设立11个运邮合作点,确保农村客运“开得通、有效益、可持续”。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物流末端网络,提升农村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推动交旅融合,拓展乡村旅游市场领域,提升农村旅游客运市场服务水平,加快乡村旅游客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