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多措并举培养乡土人才
一是立足特色农牧产业,培育壮大新型农牧村乡土人才队伍。根据新牧区建设新要求,以建设“绿色畜牧名县”为重点,以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村发展为目标,以保护天然草原生态良性循环为核心,积极开展“55332”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模式(即“5个精准、5项管理、3个注重、3式学习、2个平台”),把农牧民培训工作的重心开始由农牧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向职业化农牧民培育转变,有力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工作规范化、高效化和培训质量的提升。自2013年以来先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1359人、认定新型职业农牧民981人,为全县现代农牧业稳步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增添了新生力量。二是立足旅游文化产业,大力培育“非遗”传承人和民族特色产业人才队伍。采取开展定向、订单式培训、专家、土专家“点餐”培训等方式,组织进行民族手工刺绣、餐饮、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目前,全县共开展民族服饰裁剪和服饰刺绣劳动力技能培训班3期,培训相关从业人员107人。与此同时,积极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培育出一批乡土民族语言、游牧岩画研究,反映牧区人文生活的优秀乡土人才。三是围绕劳务输转产业,狠抓农牧民技能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通过聘请名师深入农牧村开展美容师、民族特色餐饮和焊工培训,着力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目前,全县已完成培训1652人,认证评定229人,输转3033人,实现劳务收入2567万元。四是加强人才引导,搭建创业平台。大力实施“三支一扶”、乡村医生、特岗教师、“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等人才引进机制,至目前,引进各类农牧村服务人才9名。同时,积极出台一系列原则和举措,鼓励乡土人才建公司、建基地,建立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加大对优秀乡土人才的奖励、表彰力度,扩大乡土人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引导他们干事创业、振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