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写作
信息刊物是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信息编辑工作是信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提高信息刊物编辑质量,是做好党委信息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信息写作的技巧
信息编辑的常用技巧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提炼。就是从众多信息素材中重新提炼有价值的信息主题,这是信息编辑的基本功。
2、摘取。就是把信息素材中最精华的部分摘取出来,删繁就简,这是信息编辑中最常用的编辑手法。
3、更题。就是用富有新意、引人注目,有较高立意的标题替换原有信息素材不准确或没有新意的标题,促使信息价值的升华。这种方法可用于编辑那些内容有价值,但标题价值低或无价值的信息。
4、综合。就是将单条信息反映的问题,由零碎到完整,由点到面的进行归纳和分析,形成揭示富有全局意义的信息。其中,运用最多的是信息标题的制作和信息文稿的编写。
(二)信息标题的制作。
信息的标题就是信息的眼睛,除专题信息、专报信息有单独的标题外,一般信息条目的标题就是信息的主题,标题后紧接着就是具体内容,有的标题属于内容的一部分,有的标题本身就是一条信息。
一般说来,信息标题的制作要注意以下要求:
1、直观明白,一目了然。标题内容要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让人一看就明白这条信息要反映哪方面的内容,有什么重要的情况,而绝不使用套话、大话、空话,标题语言切忌形容和夸张。
2、新颖醒目、揭示全篇。一是事实要新鲜。要抓住信息内容最新鲜的事实制作题目,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二是角度要新颖。即在朴实的基础上,根据信息内容选取最新的角度制作标题,绝不可以为达到新颖而故弄玄虚,使用不严肃的语言。
3、节奏明快,顺口易记。必须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一要讲究语调,有节奏感,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二要合乎语法,尽可能用主、谓、宾齐全的完整句,少用无主句、感叹句。三要适应阅读习惯,“顺”着写,不用倒装句。
4、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善于用好点睛之笔。对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素材,要进行深入挖掘,使之更具典型性。一般情况下,一则信息在用简明平实的语言进行客观表述后,水到渠成的揭示其深刻内涵,使内容更加典型突出,思想得以升华,起到画龙点睛之效,也可在开头直接点题,突出信息主题,就是此则信息的点睛之笔。但是,信息的点睛之笔是对信息价值的高度概括和凝聚,切忌无病呻吟、画蛇添足。
(三)信息正文的编写
信息文稿是信息刊物的主体。因此,信息工作者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到信息文稿的编辑技巧上。在编写信息文稿时,注意把握如下特点:
1、主题要凝练。鉴于信息文稿篇幅短小,时间要求快捷的特点,每篇信息只能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其观点和内容必须高度凝聚。
因此,对主题的凝练必须做到“三个集中”:一是反映的事情集中,一般做到一文一事,条理清楚,表述透彻。即一篇信息只写清一件事,集中反映一个问题或集中讲清一个道理,不要说东道西,结果什么都没有说清楚,冲淡了主题,影响信息的清晰度和典型性。二是论述的观点集中。即一篇信息稿只讲一个观点,而且观点要力求有一定的高度、深度和新意。论述观点的语言要力求精练、数字要准确,例证要精当,尽量少用讲道理的语句,更不要旁征博引、高谈阔论,以免淡化中心,淹没主要论点。三是语言材料集中。要紧扣主题选择语言材料,能用一句话说明主题、讲清观点的,就绝不用两句、三句。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部分详写、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就略写或一笔带过。即使需要详写的也力求用最简短的文字,尽量去掉其中的水分和杂质,避免重复罗嗦,禁绝大话、空话。
总之,信息文稿必须做到用一个主题、一个观点贯通首尾,统领全篇,绝不能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2、立意要新颖。一是观点要新。观点是人们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信息反映的观点有大有小,认识有深有浅,但重要的是“新”。要善于从大量信息线索和素材中去发现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或新的见解,力求新颖独到,有一定深度。二是内容要新。各条战线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会涌现出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会发现不少新经验、新做法,信息内容就应当把最新鲜的事实和最重要的情况反映出来,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印象。同时,信息内容要注意不同层次的情况搭配,在反映重要情况、严肃内容为主的同时,可适当融入一些知识性、趣味性信息,使信息刊物显得活跃丰富。三是角度要新。从古代诗人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可以受到启发。同一份信息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会得出不同的主题,产生不同的认识效果,要根据党委中心工作和信息素材内容,选取最新的角度,给人以新的启示,让人耳目一新。四是表现形式要创新。力求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尤其是反映生产生活一线的信息时,要尽可能多地采用群众生动的语言和朴实无华的精神风貌,保持“原话原意、原汁原味”,使之“原原本本、生动形象”。
3、结构要严密。信息文稿因其篇幅短小(一般在300字内),要求必须结构严密、辞章简洁。按照传统的写法,一般文章都讲究起、承、转、合。信息在章法上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写法上比较自由,一般只要几句话就可以写成一条重要信息。信息文稿的“起”要开卷明义,单刀直入,第一句话就力求接触事物的本质;“承”要简洁明快,顺理成章;“转”要干净利落,过渡自然;“合”要互相照应,意尽言止。
常用的结构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倒悬式。即先说结论,后叙事理。这种写法把信息最核心最紧要的内容先写出来,统领全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类信息,开头一句话往往就是信息的标题和主题。二是综合式。围绕一个中心议题,综合介绍各个不同单位的情况,把各地有特色的东西集中在一篇信息里,“求同存异”,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这种写法一般用于综合反馈各地对中央及上级党委决定决策和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各地对某一重大事项的思想反映;或党委某一阶段中心工作在各地的进展情况等。三是罗列式。即在一篇信息里,把几种情况、经验或问题并列起来写。这种写法一般用于介绍经验、列举问题。条文之间常用“一、二、三、四”序号连接;或者用分号表示层次。四是直叙式。用一两句话简要说明情况或问题,既是题目,也是正文,多为“简明信息”。
4、层次要清晰。即根据信息主题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弄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用一定的逻辑关系贯穿起来。如,对于有层递关系的内容,一般要本着“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逐步展开来写。对于有并列关系的内容,可把几部分平等排列,并把最新鲜、最重要的放到前面。一般用“分号”隔开,也可以用“一、二、三、四”或“首先”、“其次”、“再次”、“此外”等把各部分标开。对于叙述事物的信息,也必须按着一定的顺序写,如,有的以时间为序,有的以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为序,有的按事物的因果关系为序,等等。总之,要给人以完整的印象,使人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有注意信息文稿的层次性,并把各个层次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贯穿起来,做到层次清晰,信息文稿才会简练、明快、清楚。
5、格调要庄重。信息是为党委领导服务的,其内容都比较严肃。因而,信息语言必须端庄、郑重、平实、明快。
端庄、郑重。就是语言风格要庄重严肃,要采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信息的语句多用陈述句,少用或不用疑问句、反问句。信息的词语要规范,少用或不用口头语及方言。如,表示时间用“目前”、“当前”,不用“眼下”;表示速度用“迅速”、“立即”,不用“飞快”等。
平实、明快。就是要采取平铺直叙的写法,遣词造句要平易朴实,不能使用文学作品常用的描写、抒情、夸张、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之类的手法。不要倒叙追忆,隐晦曲折,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例如,“不但”不要写成“非但”;“有道理”不要写成“不无道理”等等。当然,庄重平实并不意味着呆板、生硬、单调,而要努力做到庄重而有味,即讲究词句的音节美;平实而有风采,体现出内容的质朴美。
6、语句要精确。信息文稿要求要写得清楚明确,得体通顺,让人能够准确地了解信息的本意。这就要求信息工作人员在语句锤炼,即文字基本功底上下大功夫。一是用词要准确,对信息文稿中观点、概念的表述要恰如其分,力避言过其实或用词不准;文稿的遣词造句要客观、准确,有分寸。例如,在估价和肯定成绩时,是用“显著”、“优异”、“巨大”、“很大”,还是用“较大”、“较好”、“明显”、“一定”,都要认真进行比较掂量,客观求实,留有余地,不要说得太满、太过;特别是反映灾情、事故的信息,一定要准确把握“特大”、“重大”、“较大”与“全部”、“部分”等程度、性质、范围的界定和区别,尽量避免用词不准确,给领导决策造成误导和错觉。二是词句要简练。要尽可能用最少的文字包容最大的信息量。即对信息文稿多余的文字要舍得“动刀子”。一要坚决砍掉套话、废话,包括一些正确的大话、空话。如经验材料开头经常出现的“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在同志们的一致努力下”等套话;二要坚决砍掉那些介绍过程的开头语和重复评价式的结束语,即不穿靴、不戴帽,不要“装饰品”,尽量避免内容和语句的重复,正文开头和标题的重复。三要坚决砍掉语句中的枝叶,善于浓缩长句。在围绕一个论点列举情况和数据时,应尽可能合并“同类项”。四要坚决砍掉那些次要的或不够典型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