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近年来,XX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和生命力,坚持培养、引领、成就并重,团结和支持各方人才为XX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已成为XX跻身全国百强县(市)的根本秘诀。
一、敬才重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全市广泛共识。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格局。一是顶层设计有高度。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等重要会议定期研究人才议题,制定出台《XX市才俊兴灵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激励办法》等政策文件,构建起“1+3+N”的人才发展战略体系,每年新增10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市委、市政府定期组织召开人才座谈会,与各类人才共话发展。将人才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核,赋予高分动真格,压实责任看成效。创新编制管理机制,将急需紧缺人才纳入编制预算管理,让编制随着人才走,为人才引入保驾护航。二是牵头抓总有力度。“跳出人才抓人才”,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高标准编制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组建全区首个专家咨询委员会,45名专家人才来灵传经送宝。建立县处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24名处级领导直接联系服务“人民楷模”王有德、XX籍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张志愿等一批优秀领军人才,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负责人包联产业人才,让各类人才充分感受到有人管、有人帮、有人问的温情服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推选93名基层一线专家人才为银川市“两代表一委员”,长枣研究专家万仲武、畜牧兽医师杨志红等高技能人才当选为自治区党代表。三是推动落实有精度。创造性开展人才工作,涌现出了一批创新做法和典型经验。文旅广局为人才量身定制文旅卡,让人才365天随时畅游“唐韵古城、奇秀XX”;农业农村局、卫健局、教体局等行业部门主动出击,以实实在在的举措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医科大学、银川二中教育集团等企业高校“攀亲结缘”;商投局在招商引资中坚持招才引智同频共振,大胆“喊话”,放出“狠话”,吸引人才。各部门抓人才工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主动性前所未有。
二、育才用才,创新要素涌流的人才高地基础更加坚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人才工作紧紧嵌入奶产业、再生资源、现代纺织、高端种植等产业发展中,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储备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一是广开门路聚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深入田间地头、企业一线、职业院校调研人才培养使用,及时研究解决人才方面的各类问题。与银川二中务实开展“校长进入、中层植入、名师介入”的直管模式。与宁夏医科大学合作创新开展“政企融合双招引”行动,2022年全职引进57名毕业生(39名硕士研究生),有力补充了卫生健康领域高层次人才。积极对接西安工程大学“绿色染整技术研究团队”、天津工业大学“横机设备研发及服装设计创新团队”,不断寻找发展目标“最大公约数”,利用浙江新澳、宜兴亚麻等“链主”企业人才优势,全职引进247名高端人才服务现代纺织产业发展。“塞上英才”李发洲被中国毛纺织协会评为中国“十三五”纺织行业“科技带头人”,自治区党代表王兆国工作室获评自治区技能大师工作室。二是搭台引路育才。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发挥XX职中培育高技能人才摇篮作用,课程设置上紧跟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开设畜牧兽医、现代纺织等特色专业,源源不断培养“XX工匠”。深化“以赛识才”制度,在全区率先举办奶产业、现代纺织产业等高技能人才竞赛,2400余名一线技能人才大显身手争当行家里手。成立XX长枣产业研究院,王贵云、唐文林等一批“枣专家”投身长枣产业现代化发展,实现XX长枣提前6个月上市,亩均增加收入1万余元。大秦枣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杨金国被国家林草局聘为第三批林草乡土专家。三是不拘一格用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聚焦乡村振兴,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支持500万元科研经费,率先在全国实施奶牛克隆技术和第四代辅助生殖技术研究,25名硕博研究生在白土岗养殖基地潜心钻研,首批培育500头高产奶牛活体种群全部成功植入,成为全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奶牛移植和克隆基地,有效破解奶牛良种繁育“卡脖子”问题。“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梧桐树乡“企业家”村书记孙军到岗短短一年实现了河忠堡村从“软弱涣散”到“凝心聚力”的蜕变。宁羴源牛羊肉有限公司负责人纪成军与农户签订比市场价高5%的订单协议,2021年实现销售额1.32亿元;同心农业专业合作社汪威在水稻、牧草种植上创新侧条施肥技术,亩均节本增效50-100元,2021年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逐步挑大梁、当主角。
三、惜才爱才,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环境变得更加优质。持续“抢滩布阵”全力打造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让各类人才来得放心、留得安心、干得舒心。一是创新创业有支持。“不拼金钱拼环境、拼感情、拼服务”,在激励扶持和联系服务人才方面下功夫。出台具有本地特色的人才政策,最高给予人才500万元担保贷款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化开展人才工作,在重点产业及重点领域累计申报实施人才项目80余个,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壮大人才工作队伍,设立人才发展服务中心,组建专业队伍为人才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人才服务与政策出台的“迭代升级”真正让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二是展现作为有平台。集中优势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特色科研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组建XX沙产业研究院、中国西部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加速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目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27个,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国家科技中小企业103家,自治区科技中小企业57家。2021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2.9亿元,同比增长113%,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百强第90位。三是居住生活有保障。建立“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购房补贴”全方位住房保障体系,优先解决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居住需求,首批统筹全市500余套住房用于人才共有产权房,全职引进优秀人才服务满5年即可享有住房100%产权;投资200万元打造精装人才公寓,为人才提供“温暖港湾”。给予人才最高达100万元购房补贴,打破地域限制,实现银川市内购房“自由选择”。安居乐业的环境,让各类人才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干事创业中,在XX安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