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XX市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坚持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做好科普加法,创新课后服务模式,加强科普教育、积极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新效。
一是科普教育有基地,科普资源有效整合。2021年XX市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资源优势,推进校园科普阵地建设,开展多项集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科普活动,先后为XX市第二小学、第五幼儿园校园科技馆授牌,累计建成10座校园科技馆,并依托校园科技馆举办各类科普实践活动11场次,全市参加科普实践活动的青少年达4000余人次。投入项目资金45万元,建设打造AR智慧试点教室和无人机实验室,打造长流水微型地质博物馆、恐龙博物馆、溪上青青草等研学游基地5个,不定期开展涉及历史文化、自然科学、农业知识、高新技术等科普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玩乐的同时感受科学的魅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不断助力教育“双减”,进一步激励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二是科普活动有特色,学生业余生活更加丰富。XX市探索科普与文化、自然、文明实践的融合,打造特色科普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微型科技馆,为基层群众及青少年提供科普学习实践平台,截至目前已接待中小学生及群众1000余人次,并在微型科技馆组织开展青少年专项科技创新普及活动8场,直接参与1600余人次。将科技教育融入中小学学科内容,积极培养和锤炼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搭建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充分利用科技宣传周、全国科普日、校园科技节等活动,以“五小”活动为载体,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举办市级科技创新大赛并组织参加银川市、自治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机器人竞赛,并取得良好成绩,其中XX一中荣获自治区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XX一小荣获小学组机器人竞赛项目冠军。
三是科普形式有创新,多措并举搭建平台。XX市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特色青少年科普活动不断助力“双减”,组织市机器人协会积极开展“放飞科技梦·走向新时代”主题活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乡村以及城镇小学和乡村学校共开展科普活动33场次,总受益人数1万余人次,其中参与科普课堂29场次(80节科普课堂),直接参与1300余人次,对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和科技爱好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保障。制定科技辅导员配备和培养方案,明确农村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科技辅导员,城镇学校必须保障1个年级1个专兼职科技辅导员,为科普工作在基层的有效开展奠定组织基础,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制度和保障办法,积极加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在科技辅导员的努力下,各个学校成立校园科技小组、创新社团、机器人社团40余个,举办校园科技节60余次,共有12所学校将校园科技节定为常规项目,例时举行。同时指派机器人协会专业创客教师补充到XX市一小、二小、四小从事创客教育工作,增强了学校科技教师力量,丰富和拓展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做到减负不减教育、减负不减责任,为更多的青少年搭建科普教育平台,为科学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