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严格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措施,持续深入自然灾害隐患排查整治、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和体制机制、重点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演练,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方式更加多样、应急抢险物资及设备储备灵活全面、受灾群众自然灾害救助及时有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协调体制。完善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市减灾委员会充分发挥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各涉灾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强化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在灾情信息管理、灾害会商研判、综合风险防范、群众生活救助、科普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职能和能力建设,加强市应急管理部门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发布、应急救援力量统筹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各主要灾种管理部门在监测预警、灾害防范、应急指挥、抢险救援、社会动员等方面的职能作用。
二是健全属地管理体制。强化应急救灾主体责任。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明确应对自然灾害的事权划分。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基层企事业单位积极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风险隐患排查、监测监控预警、灾(险)情信息报告、群众自救互救、先期抢险救援、应急处置保障等工作;健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恢复重建组织体系、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实施体系和监管体系。完善人民武装部和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的应急协调机制,建立协调人武部和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制度,明确需求对接、兵力使用的程序方法,细化工作任务。
三是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研究制定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相关管理办法,搭建协调服务平台和信息导向平台,落实税收优惠、人身保险、装备保障、业务培训、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措施。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救灾行动评估和监管体系,完善救灾捐赠组织协调、信息公开和需求导向等工作机制。加快培育防灾减灾救灾类社会力量,强化技能培训,引导社会智库发挥决策咨询作用。建立政府购买防灾减灾救灾服务指导目录,细化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标准要求。完善经费支持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教育培训、常态减灾、应急救援、过渡安置、恢复重建、受灾群众救助、心理援助等工作,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