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瞄准“结合点”,实施高精尖缺人才引领工程。聚焦“三大攻坚战”“三大战略”“一高三化”目标以及现代养殖产业基地、田园综合体发展,建立“师带徒”人才培养机制,组织高精尖缺人才开展课题研究、招才引智、产业谋划。持续推进灵恒再制造研究院运行,建成昊王米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新创建自治区级创新平台2个,推动昊王米业等重点企业“博士工作站”挂牌,有效发挥高精尖缺人才引育作用,实现“发展集聚人才、人才引领发展”的正向循环。
二是激发“活力点”,实施专家学者柔性引进工程。发挥全市特色产业比较优势,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深化与江苏太仓、吴江等发达地区和宁夏大学等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组织实施青年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引进计划。出台《XX市柔性引进科技人才实施细则》等办法,成立XX籍博士咨询专家委员会,探索形成“周末工程师”“假日专家”等人才柔性引进机制。设立政务大厅“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推行“互联网+人才服务”“不见面办理”模式。落实人才公寓政策,制定人才公寓管理办法和人才共有产权房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各类人才奖补政策兑现和制度落实,实现全市人才服务由零敲碎打向系统集成转变,激发各行各业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把握“着力点”,实施XX籍人才归巢工程。开展“才俊兴灵”行动,精准建立六支人才队伍信息库,通过举办经济社会发展推荐论坛、创意创新在银川、网上招聘会等活动,畅通各类人才回乡干事创业渠道,打造便捷高效的XX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服务平台,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不断激励更多在外优秀人才情系家乡建设、反哺家乡发展。
四是巩固“支撑点”,实施本土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采取定向培养、定向上岗方式,挖掘本土人才,打造“核心支点”组织集聚本土“能人”。聚焦重点产业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加大外出考察学习,邀请国内外优秀学者、知名专家和企业家来灵开展访问、交流、培训,重点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老把式”。通过“产业+课题+人才+项目”等方式扶持本土“名师、名医、非遗传承、文化名家、农技专家等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团队发展,研究实施市本级项目10余个,打造畜牧养殖、粮食加工、再生资源等“人才小高地”,引导优秀人才向重点领域和支柱产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