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奏响民族团结进步时代强音
近年来,XX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部署要求,着眼于增强民族团结,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筹推进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在全市奏响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强音。
一、健全工作机制,在“大格局”上求突破。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市委市政府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站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将民族宗教工作融入全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全市“强基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各方协调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格局,呈现出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市民族宗教委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着眼于长远发展谋划各项工作,不断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思路新举措,提请市上出台《XX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XX市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方案》等10多个事关长远的指导性文件,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市上坚持在工作机制上求创新求突破,把统战、民族宗教工作纳入县区党政领导班子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市直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畴、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指标体系、市级党委政府督查范围,增加考核权重,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结出硕果。同时,建立市级民族事务委员单位工作制度,在各县区设立民族团结创建中心,配强工作力量,整合工作资源,解决了民族工作“谁来抓”的问题,推动创建工作向常态化、全域化迈进。
二、丰富实践载体,在“大平台”上做细功。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培训作为“硬任务”,在提升各级党政干部民族工作能力素质的同时,不断丰富实践载体,把宣传教育自然融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之中,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推出一批活力四射的创建品牌。把“全覆盖”同“特色化”相结合,组织编印《XX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宣传教育读本》等工具书,指导各级各部门单位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警)营、进“两新”组织、进网络“十进”活动;顺应时代发展,在全市开展“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通过组织实施“云服务计划”,向基层配发媒体终端播放显示系统,在“XX民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泛宣传,让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把“润物无声”同“春风化雨”相结合,将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融入全市“一园三带”“两带四区四线”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纳入县区、乡镇规划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公共空间打造民族团结进步街、民族文化主题广场(花园)等。在基层开展“诗词文化联谊会”、民族团结征文书画作品展、“民族团结电影周”、民族歌舞演出等活动,做到寓教于乐“长流水不断线”,引导各族群众互学互鉴。在城市的多个中心广场,经常能够看到各族群众学唱民族歌特别是汉族同胞学跳民族舞的情景,演奏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交响乐,诠释着丝绸古道XX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独特现象,展现出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时代主题。把“讲好道理”同“讲好故事”相结合,全市有38个模范集体71名模范个人受到中央和省市表彰,有87个单位200多个家庭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和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示范单位示范家庭),涌现出了裕固草原上的好干部—贺卫国、民族团结好书记—胡秀芳等一批符合时代精神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通过挖掘先进事迹、开辟“民族团结创建”专栏,定期刊登或展播民族工作、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企业、民族人物等为主题的节目内容,坚持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增强各族群众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起到了“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础更加牢固。
三、聚焦民生福祉,在“大发展”上出实招。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坚持创建工作“大众化”“实体化”,让各族群众既见人又见物,既贴心又暖心。把民族地区特色项目纳入全市“十三五”规划,在审批、建设等各个环节优先安排优先落实。强化资金保障,持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项目申报、财力争取、资金分配等方面给予肃南县倾斜支持,均衡性转移支付收入高于其他地区3个百分点;积极协调各方争取项目支持,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办实事好事,向上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民族乡发展资金近2亿元;市财政配套落实民族乡发展资金5600多万元,支持民族地区实施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扶持政策,指导基层落实国家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贷款贴息政策,协助贷款1000多万元,扶持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发展;市县两级设立“双语”教育资金45万元,专项用于“双语”教材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发挥民族事务各委员单位主力军作用,加大政策、资金、项目支持,每年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兴办一些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集中解决了一批教育卫生、供暖排污、人饮工程、电力通讯等困难。补齐短板弱项,全市6个少数民族贫困村、1个散杂居贫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90.5%,各族群众生活更有质量、更有保障、更加幸福。结合全市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加大清真牛羊肉屠宰市场整顿和规范化建设。以甘州区双华、盛丰两个清真牛羊肉定点屠宰企业为依托,新建占地160亩的牛羊活畜交易市场2处,在场区修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153套,既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又维护了正常经营秩序,受到各族群众的好评。
四、依托地缘优势,在“大情怀”上践初心。秉持家国情怀,依托“居中四向”交通枢纽城市的地缘优势,肩负起河西走廊节点城市服务民族地区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应有的使命担当。坚持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增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十个一”系列活动,推进民族团结创建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培树了河西学院、XX中学、甘州区民族幼儿园、山丹培黎学校等一批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各学校认真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入园入学,确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能融入”。加强人才培养,XX中学每年单独招收肃南籍初中毕业生50名,河西学院招生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西藏班学生,积极为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人才,多年来有8000余名毕业生奔赴新疆等地就业。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每年按计划选派骨干教师赴甘南州、肃南县支教,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先后落实50多名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赴甘南、临夏、天祝等民族地区开展支医工作,帮扶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支持民族文艺团队发展,指导肃南县民族歌舞团对接群众需求,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着力打造XX乌兰牧骑轻骑兵。通过“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节会赛事,推出《裕固族盛装舞》《裕固族姑娘就是我》等原生态民族展演,歌舞团多次赴泰国、埃及、匈牙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促进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情感共鸣与理念共通,极大提高了文化自信和裕固族优秀文化对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