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四种模式”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子
XX区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和主攻方向,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立足资源优势实施个性化、差异化产业扶贫措施,不断培育壮大富民产业,贫困户发展内生动力活力持续增强,走出了一条“强产业、促增收、稳脱贫”的产业扶贫路子。至年底,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由4908元提高至9364元。
一是龙头带动引领,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开辟脱贫致富长效路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将产业基地建在贫困村,引领贫困群众积极投身产业发展,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花寨乡柏杨树村实施设施农业示范项目,修建钢屋架大棚20座,吸纳13户贫困户每户经营1至2座钢屋架大棚,由甘肃省春绿农产品有限公司进行全程技术指导,户均增收1.5万元左右。大满镇李家墩村依托张掖市泽源农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冷链物流设施和稳定的销售渠道,建设连片圆形拱棚200座,发展露地蔬菜1000亩,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由公司统一提供籽种、统一提供技术培训、统一肥料配方、统一包装上市,有效带动李家墩村100户350人增收致富,实现稳定脱贫。
二是盘活资源要素,以“股权+分红”模式拓宽农户增收渠道。针对贫困群众缺资金、缺技术和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甘州区积极抢抓农村“三变”改革机遇,率先探索“股权+分红”产业扶贫模式,鼓励贫困群众通过土地、资金、设施设备等生产要素入股参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经营发展,提高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把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将村集体农场、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资金、贫困群众土地折合成股份入股企业,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建立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让贫困群众获得土地、务工、分红、政策性补贴“四重收入”,确保贫困户都有稳定收入来源。党寨镇下寨村成立奶牛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户入股、集体经营、定期分红、共同富裕”的运营模式,吸纳贫困群众入股土地300亩,解决就业98人,2017年入股群众分红246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高出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7000元。
三是发挥地域特色,以“特色农业+精准扶贫”模式实现产业差异化发展。坚持把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培育壮大贫困村设施农业、草食畜牧业、高原夏菜、食用菌、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富民产业,打造特色产业片区带,开辟出了一条群众脱贫增收新路径。祁连山北坡浅山区贫困片带的花寨乡、安阳乡,依托独特的光热水土条件和地域环境,积极引导农户种植旱地谷子,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成功打造“金花寨小米”产业品牌,实现小米产业产值9775万元,当地农户人均收入增加1000多元,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乌江镇、沙井镇坚持做强做优绿色高端蔬菜产业,引进深圳市鸿福农产品公司、香港昌盛农产品公司,集中流转土地7600亩建成两个供港蔬菜基地,带动贫困村、帮扶户发展产业化种植,参与种植农户500户,带动户均增收1万余元,成功打造“贫困群众参与+龙头企业管理+供港蔬菜配送中心销售”一条龙特色产业链条。
四是带动农户参与,以“公司+农户”模式兜底保障困难群众收益。按照“风险由公司承担、利益与贫困户共享”的原则,大力推广“公司+农户”模式,整合资源将分散的农民抱成团,实现了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帮扶带动、互惠共赢。甘州区佳昊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投母还羔”的方式,为甘浚镇18户贫困户统一免费提供优质母羊36只,统一技术培训、卫生防疫、组织销售,公司与贫困户形成了稳定的供销合作关系,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300多元。甘肃甘霖生态农业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精准扶贫万只种羊繁育基地,带动李家墩村100户农户平均养羊40只,户均增收2.5万元以上。张掖市凯利农林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农户缔结利益共同体,着力解决农户发展养殖过程中缺资金、缺良种、缺技术、缺信息的问题,带动周边200户农户从事肉驴养殖,并对养殖肉驴的贫困户实行保护价收购,有效降低贫困户养殖风险,保障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