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聚力做优做强玉米制种“黄金产业”
一是稳基地,把牢种业大县“基本盘”。抢抓新一轮玉米制种大县奖励、农发行7亿元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和种子产业园改造提升项目等政策机遇,将51万亩耕地集中流转至县属国有企业,利用3-5年时间全部建成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通过倒茬轮作,每年稳定优质基地25万亩左右。率先推行优质制种基地市场化竞争性配置,建设“一企一基地”,为中种国际等32家种子企业配置基地29.39万亩。鼓励和引导润丰源等公司通过经营结算业务迁移、组建实体子公司等方式,加快推进制种产业总部经济和营收本地化工作,着力实现“产值统上来,税收留下来”目标。
二是强龙头,厚植促农增收“新优势”。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带动能力强的种子企业发展壮大,三北、润丰源等企业投资7500万元,新建种子生产线2条、种子加工中心2座,带动制种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引导中种国际等“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向本地企业委托生产,实施“基地扩出去”“产值拿回来”行动,部分生产计划向“新疆”等种子主产区委托,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已培育规模以上种子企业3家,市级以上种子龙头企业6家,限额以上农业商贸服务业企业7家。
三是优服务,提升种子质量“软实力”。发挥已建成的种子检验检测中心优势作用,建立健全种子标准生产化、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持续开展种子分子检测和转基因检测,积极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指标种子质量检验检测服务。探索创新玉米制种耕、种、防、收环节“菜单式”承租、“田保姆”全程社会化服务,推行“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基地”的经营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010家、村级集体公司试点7家,社会化服务面积达30万亩。
四是重监管,营造种业发展“好环境”。全面推进种子生产“双备案”制度,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监管精准度。加强行业监管,严把市场准入关、合同签订关、质量控制关和利益分配关,促进基地建设、收费管理、质量监管、合同签订等工作科学规范。坚持企业评星定级和基地等级评估制度,把评定结果作为企业准入、基地分配的重要依据,推动企业与基地双向良性发展。常态化开展涉种违法行为打击和市场秩序整治专项行动,全力维护公平竞争的种业市场秩序。